首页 出境 国内 城市 房产 娱乐 汽车 家居 科技 教育 财经 女性 健康 游戏 综合

世界自然遗产地施秉:“大旅游”带来的“施秉奇迹”

http://www.lvtu128.com    2017-08-31 15:28   新闻来源:中国新闻网    

  原标题:世界自然遗产地施秉:“大旅游”带来的“施秉奇迹”

  中新网贵州施秉8月30日电 题:世界自然遗产地施秉:“大旅游”带来的“施秉奇迹”

  记者 张伟

  对于长期在外工作的贵州施秉市民欧毕华来说,现在的施秉就是一个“奇迹”。“不曾想到,原来的山村小城因为旅游的蓬勃兴起而发生巨变。”

图为施秉县城一隅。 邓刚 摄

  图为施秉县城一隅。 邓刚 摄

  人偎着山,山连着水,水绕着城,一幅精彩的水墨画卷让施秉民众颇为自豪。山东游客吴箐箐在社交网站拍摄的施秉画面让她的朋友十分羡慕。“好美,像仙境一般。”“太赞了,我也要去漂流”……诸如此类的评论让吴箐箐十分开心,“下次和家人一定再来施秉避暑。”

图为施秉县城一隅。 邓刚 摄

  图为施秉县城一隅。 邓刚 摄

 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自然生态良好,冬无严寒,夏无酷暑,山水美景俯拾皆是,历史人文源远流长,民族风情绚烂多彩,旅游资源丰富独特,是贵州东部旅游线上一颗最璀璨的明珠,是整个贵州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宝库中一块最厚重的璞玉,有着世界自然遗产地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、国家地质公园、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等响亮名片。

 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,2016年,施秉县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16万人次,实现旅游总收入22.13亿元人民币,同比分别增长49.1%、59.3%;2017年1月至7月,施秉县接待海内外游客308.2万人次,旅游总收入达20.37亿元人民币,分别同比增长65.28%、74.52%,旅游业持续呈现“井喷式”增长。

图为贵州施秉云台山的玻璃天桥。 贺俊怡 摄

  图为贵州施秉云台山的玻璃天桥。 贺俊怡 摄

  自2014年云台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之后,施秉旅游一年比一年火爆。面对纷至沓来的游客,如何进一步提升县城及景区品位,通过多元化的旅游体验,让游客进得来,留得住?施秉通过国际化打造精品景区、精致化建设美丽县城、特色化促进农文旅融合等举措推进旅游业蓬勃发展。

图为贵州施秉的“中华苗族第一龙”。 贺俊怡 摄

  图为贵州施秉的“中华苗族第一龙”。 贺俊怡 摄

  施秉县按照“新中式+本土建筑文化”融合的建筑风格对县城风貌进行全面升级改造。利用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做足水的文章,建设全国一流的“水舞云台”音乐广场、大型水车群和音乐喷泉;按照城市景观休闲公园定位,新建河滨道路、木质栈道以及观景台、休闲亭子、长廊、座椅、公厕等配套设施,种植一年四季的常青树和不同主题的四季花海群,把县城沿河两岸打造成滨河休闲公园;改造升级县城的绿化、亮化、美化,并对县城区街道及沿河所有架空线路进行入地下埋改造;对云台山、杉木河景区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;通过逐步建设,将形成“滨河是公园、水车忆乡愁、樱花环河岸、人行花带中、桂花香满城”的靓丽格局。

  “我们创造了‘城景一体、融合发展’的‘施秉奇迹’。”施秉的诸多官员和民众自豪地告诉记者。

  谈及未来,施秉县委书记肖俊说:“我们将按照‘城景一体化’融合发展思路,以国际知名、国内一流、省内一绝为标准,以生态为基础,以文化为特色,以山水农林为支撑,把施秉从‘盆景’打造成‘园林’和‘大景区’的生态休闲旅游胜地,打造‘水墨云山?中国施秉’。我们满怀热情,期待外界将目光聚焦施秉,一起见证施秉越来越美好的明天。”

图为贵州施秉的长桌宴。 贺俊怡 摄

  图为贵州施秉的长桌宴。 贺俊怡 摄

  按照规划,施秉将以打造“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”为目标,打好旅游产业化战役,让旅游发展迅速强起来。到2020年,旅游接待人数力争突破1000万人次,旅游总收入50亿元人民币,年均增长30%以上。

[责任编辑:小路]

版权及免责声明:

  本篇文章:世界自然遗产地施秉:“大旅游”带来的“施秉奇迹”

  本文链接:http://www.lvtu128.com/city/youji/2017/0831/30332.html

  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旅图资讯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 。联系邮箱724868242@qq.com。

  • 热点新闻
  • 推荐阅读
    新闻图集
    猜你喜欢
    2016 厦门路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,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
    声明:本网部分信息转载于其他网站,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72小时内与旅图新闻网联系 客服QQ:724868242
    闽ICP备1602089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