陇南康县:乡村旅游唤醒“沉睡的资产”
原标题:走进魅力陇南系列报道之二
康县:乡村旅游唤醒“沉睡的资产”
记者 祁玉洁
近年来,康县发挥生态优势,持续推进全域美丽乡村、全域乡村旅游、全域电子商务、全域环境绿美净“四个全域”工程,实现了从建设美丽乡村、管理经营美丽乡村到打造全域旅游大景区“三部曲”的循序推进,探索出了一条贫困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推进的新路径。全域旅游正和着乡村振兴的号角,在这里的沃土上唱响。
旅游扶贫做出大文章
10月的康县,湛蓝的天空,潺潺的溪流,五颜六色的山峦,还有村内的古宅古建,处处都散发着自然、美丽的气息。
近年来,康县大力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,乡村文化旅游如火如荼。王坝镇何家庄村田园综合体投运当天,特色小吃一条街炸油坊、磨坊、醋房宾客如织,旅游加农事体验让人留连忘返。
“开业第一天就卖出了三十多袋荞面、十多袋黄豆面。”该田园综合体一家磨坊的老板何庆山说,没想到小时候经常干的农活会让游客如此青睐。
王坝镇党委书记焦乙红介绍:“何家庄村田园综合体不仅有农事体验区,还有农业观光区、民俗文化体验区、茶马古道区、康养农居区等,预计年接待游客8万余人次,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好平台。”
在康县,不止王坝镇,今年国庆期间,位于岸门口镇苏家河村的茶马古道体验游也吸引了众多游客。叮铃叮铃的马铃声,勾起了游客对神秘悠远马帮历史的想象。游客们骑上马重走茶马古道,做起了地道的马锅头,体验了别样的马帮风情。
“康县是古代西北茶马古道上的一条重要支线,为此镇上专门开发了这样的体验旅游。每逢长假,苏家河村车水马龙,热闹非凡。”该镇村干部焦洪飞说。
为了留住游客,康县探索出了康养医养和乡村旅游同发展的模式。岸门口镇的朱家沟村位于该镇燕子河畔,村内地势开阔,溪流潺潺,曲径迂回,鸟鸣声声,给游客修养身心提供了幽静的居所。村里打造的农家颐养小院今年国庆期间门庭若市。记者注意到,该小院共有四间房,设有皇帝养生体验馆、岐黄书屋等,众多游客在此体验各种养生项目,放松身心。
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,成了撬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法宝。据悉,康县开发打造了朱家沟红色记忆教育型、桂花庄美丽乡村感受型、中节河生态农庄体验型、两河特色农业观光型、何家庄田园综合示范型及阳坝镇珍爱茶山庄、梅园新村景区休闲养生型等一批适宜不同游客需求,经济效益高、脱贫成效好的旅游扶贫品牌,建成了一批产业明晰、特色突出、辐射力强的特色旅游度假村。去年,全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85.07万人次,综合收入达到7.09亿元。
特产开发做出新花样
乡村旅游不断升温,康县各种特色旅游产品层出不穷,为群众致富增添了新引擎。
王坝镇大水沟村村干部张晓英介绍,大水沟村利用中国最美村镇金字招牌,放大品牌效应,创办农家乐4家、农家客栈6家,由致富能人牵头成立酒坊、醋坊、刺绣等小作坊10个,带动16户贫困户26人就业,每人每年增收3000多元。“十里香烧酒”“姐妹黄酒”“手工醋”等小作坊年收益在3万元以上。
康县鸿泰农业产业园是该县“三变”试点企业之一,其注册“西秦岭”、“陇原蜜都”等8个商标,申请了“蜂蜜养生茶和约酒蜜”两个专利,开发出蜂蜜香皂、蜂蜜唇膏、蜂蜜口红、蜂蜜面膜、蜂蜜洁面乳及爆款“解酒蜜”等旅游农特产品,取得了良好效益。
康县两河镇则依托乡村旅游,组建了以厂家网、妇女专干、残疾人、贫困户和留守妇女等为主体的网络营销团队,自成立运营以来,木耳、天麻、鸡蛋、耳棒等农特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额达到34万元,团队成员月纯收入最高的达到5000元,最少的800元。
康县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,去年该县线上线下实现交易总额3.42亿元,在贫困村开办网店231家,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6306户23364人。特别是借助电商平台,根据旅客生态消费理念和网购需求,立足已经形成规模的核桃、茶叶、蚕桑、花椒、黑木耳、天麻、中药材等绿色无公害农产品,依托兴源、恒丰、恒康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,积极研发产品,改变产品包装,形成了一批游客携带方便、适宜网购的生态旅游产品,不仅把群众的产品卖了出去,而且还卖上了好价钱。
乡村旅游“资源”向“资本”转变
乡村旅游的发展,激活了沉睡的资产。在康县,群众纷纷将闲置的房屋、土地等资产入股旅游公司发展生态旅游,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。“岸门口镇庄科村以前户均收入2000元左右,现在这里的村民放下锄头,成为旅游公司工人,收入变得多元化,每年不但能收到租金,同时每月还能领到工资。”岸门口镇干部何恒军说。
何恒军进一步介绍,该镇充分发挥境内自然地理优势、乡土文化资源,按照“村党支部+公司+贫困户”模式,发展经营实体康县绿园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、康县银杏谷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2家,通过大力推进“‘三变’+田园综合体”模式,租用农户土地、收购农副产品、雇用劳力、开展技术培训、发展民宿等方式,吸纳闲散农户、留守妇女、贫困户和返乡创业青年251人,流转土地840亩、房屋78间,有效带动贫困户132户发展种养殖、旅游等产业,户均增收1200余元,实现了“离土不离乡、就业不离家”,促使乡村旅游从“资源”向“资本”转变,唤醒了乡村“沉睡的资产”。
如今遍地开花的乡村旅游,已成为康县乡村振兴的加速器。岸门口镇朱家沟村成立了集乡村旅游、休闲娱乐、农家客栈、餐饮服务于一体的“朱家沟乡村旅游协会”,镇政府筹资5万元作为村集体股份,采取“党支部+旅游协会+贫困户”模式,吸纳村民46人入会务工,流转居民房屋15座,发展特色小吃摊位10家,新建电子商务、民俗演艺、农产品加工、猕猴桃采摘园、林下养殖园、儿童娱乐区各1处,自运营以来,户均增收3000余元;投资兴建的五福临门精品民宿成为了全县返乡青年创业、脱贫致富的标杆。
近年来,康县不断创新完善旅游扶贫模式,去年,全县乡村旅游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。全县旅游综合收入从2012年的2.94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2.01亿元,2260户8800名贫困人口依托全域旅游大景区实现高质量脱贫,间接带动5176户农户增收致富。
版权及免责声明:
本篇文章:陇南康县:乡村旅游唤醒“沉睡的资产”
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旅图资讯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 。联系邮箱724868242@qq.com。2020“走红军走过的路( | |
11月07日,2020走红军走过的路徒步穿越系列活动(桂东站)暨首届康氧桂东登山 [详细] |
2020“走红军走过的路” | |
11月1日上午9点,2020走红军走过的路徒步穿越系列活动(溆浦站)开幕式在穿岩
[详细]
|